乌江水碧,两岸峰青。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前行,“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重庆行第二站来到被誉为千里乌江第一城、中国绿色生态之乡的涪陵。
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涪陵,拥有依山傍水、江峡相拥的良好生态。图为秀美渠溪河。谭艳华摄
车窗外,翡翠似的江水让作家们一眼迷醉。据了解,近年来,涪陵区长江、乌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三峡库区水质持续改善。同时,以“榨菜之乡”、水下碑林“白鹤梁”等闻名在外的涪陵,也是工业强区。数据显示,2021年,全区规上工业产值总量居重庆市第一。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涪陵,是怎么实现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的?在涪陵榨菜集团,采风团找到了答案。
采风团一行参观涪陵榨菜集团。余常海摄
涪陵榨菜是不少中国家庭饭桌上常备的小菜,更被很多重庆人做成了美味可口的佳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理事、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李燕燕告诉记者,她不仅将榨菜视为小菜,更拿它用来炒菜、煮粥,融入了血液之中的日常。
采风团一行参观涪陵榨菜集团。余常海摄
然而,很多重庆人并不知道,鲜香脆嫩的榨菜,既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对生态环境存在着不小的威胁。
涪陵榨菜集团总经理赵平告诉采风团,涪陵地处四川盆地和山地过渡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充沛,空气湿润,水分充足,其独特的大雾环境为大面积种植青菜头提供了优渥的生长条件,使得涪陵拥有了制作美味榨菜的坚实基础。
采风现场。余常海摄
但与此同时,榨菜生产废水高盐、高化学需氧量、高氮、高磷,处理难度大、成本高。据了解,涪陵区年产榨菜废水约200万吨,如不能有效处理,将影响长江水生态。
既要发展榨菜产业,也要保护好三峡库区一库清水。近年来,涪陵区将榨菜废水治理作为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的重要举措,制定细化榨菜产业发展规划,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明确污染治理措施,创新制定行业排放标准,推动榨菜行业从传统作坊式、分散式生产逐步向集中、规范、绿色的生产方式转变。
采风团一行参观涪陵榨菜集团。余常海摄
一是制定收原料必须收废水等政策,全区投入近4亿元集中建设标准化原料腌制池16余万立方米,淘汰榨菜加工散户6000余户,规范收集处置腌制废水。
二是榨菜废水处理设施从无到有,全区投入近3亿元,建成榨菜污水治理设施45座(其中集中榨菜废水处理设施1座),榨菜废水处理能力达到1.5万吨/日,并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三是榨菜废水处理标准从宽到严,加快推动榨菜废水除磷、脱氮等技改,积极参与全市榨菜废水处理标准制定,要求所有榨菜废水排放企业从2021年1月1日起严格执行新标准。
四是环境监管更实更严,开展榨菜行业精细化环境管理专项行动,建立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制定《榨菜生产企业整治技术要求》和《榨菜半成品加工户环保技术要求》,实行“五查一评”,进一步提升榨菜行业环境管理水平。
而涪陵榨菜集团作为榨菜生产企业的龙头,更是将绿色发展融入了企业生产的全过程。据了解,集团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将达标排放处理废水作为企业生产的底线,投入2.6亿元建成10个污水处理站,投入5000万元探索使用新技术,实现榨菜盐水回收利用。
涪陵榨菜制文化展。余常海摄
此外,集团还十分注重利用大数据智能化改造,推动高质量发展。赵平告诉采风团,集团计划投资50亿元启动建设集智能工艺生产、大数据高效管理、特色工业旅游于一体,生产环境和谐、国际一流水平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区——中国榨菜城,力图打造中国食品智能制造的标杆、绿色生产的典范。
“表面上看它是特产,但没想到它跟我们的生态很有关系。因为好的水土才能孕育出好的青菜头,才能产出美味的榨菜。”“说起来,环保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接触到了。”深入了解过后,作家们深切感受到了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
作家张远伦向记者表示,他将用好手中的笔,发挥文学的力量,将绿色环保理念传递得更广、更远。(来源中国环境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