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周末)最受航天员们青睐的菜是什么?结果出乎意料,竟然是榨菜。 当广州人每天早晨开始喝早茶的时候,会想到过航天员在天上喝早茶的情景吗? 不错。神十上的第一餐也是茶,是一种清淡的、去油腻的复水茶饮料。当然,这是在状态较好的情况下,如果在工作中感到疲劳,神十的航天员将第一次喝到抗疲劳 的饮料。 在太空,饮食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要尽量避免脂肪含量高的食品。从神五到神十,技术的进步让中国航天员越来越有口福,航天食谱在悄然推陈出新。 昨天是端午节,即使身在太空,3名航天员也能吃上香甜的豆沙粽。送上太空的一个个银灰色袋子里,除了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中式菜品,还新增了草莓、苹果、 香蕉、水蜜桃等水果,为了便于保存,在低温下去掉水分,加工成冻干水果。 这些花样繁多的食谱背后,总会有许多值得怀念的人间烟火。
味蕾和记忆 神十继承了前辈们的“中国味道”,食谱包括鱼香肉丝、松仁玉米、木须肉、黑椒牛柳、什锦炒饭、柠檬茶…… 正如学会使用火并享用熟食,是原始社会变革的一座里程碑,同样,没有加热食品,就不算开启真正意义上的太空生活。 “如果是在地面,红烧肉更对(符合)我胃口,但那东西在太空不加热不好吃,八宝饭吃起来会觉得反生。”按照今天的技术进步回望十年前,杨利伟的神五之行, 像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在二十多小时的太空旅行中,他只吃过一点即食食品,饮食起居都在返回舱进行,而不是在轨道舱。 如今,十年弹指一挥间,神十继承了前辈们的“中国味道”,食谱包括鱼香肉丝、松仁玉米、木须肉、黑椒牛柳、什锦炒饭、柠檬茶……更大的改进来自加热器,对 神舟十号航天员而言,吃热食不再是奢望。 这是一份迟来的“热腾腾”。 早在2005年10月,神六飞船就已配备食品加热器,但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却不敢加热过多的食物——航天器的能源非常宝贵,往往被优先用于其它科研项 目。
2008年秋天,搭载神七飞船的景海鹏等三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太空热餐。然而,“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只加热过一餐,而且是一个人的分量三个人分 享。 神九的飞行时间长达13天,热熟食的重要性愈发明晰。 中国的航天科研人员一直期待,当航天员把美味放入嘴中那一刻,是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 这一次他们做到了,归来后,刘洋依旧留恋太空中品尝到的麻辣牛肉,“还有一些糖块也非常好吃,酸酸甜甜的。”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得益于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三名神九航天员反馈的信息,神十食谱的制定,更为科学合理,从麻辣牛肉到腌制咸菜,神十飞船配备有88种食品之多。在地面上,神 十航天员也多次演练吃的技巧。 2013年春天,位于北京西北郊的航天城里,负责营养与医学的科研人员分为两批先后进入地面模拟飞行舱,做了为期13天和15天的两次食品试验。其间,执 行神十任务的三名航天员也逐个品尝航天食品。不仅如此,刘洋等神九航天员也加入到这项美食体验之中,这是对味蕾和记忆的双重挑战,航天员要描述出这些食品 在天上与地面上的口味差异。 再有营养的食谱,勾不起航天员的食欲也是白搭。
为防止饮食单一,让航天员产生厌食现象,神十的食谱周期为四天,也就是说,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时,四天内 不会吃到重样的食品。随着发射的日子渐渐临近,神十航天员为及早适应天上的生活,曾连续四天,一日三餐集中食用航天食谱。 1.0,2.0,3.0,食谱版本都是几经修正,采纳航天员的反馈意见,反复试验测试,最终上天的食谱已是n.0版本。这是一个很严谨的过程,最为忙碌的 是科研人员,他们要对航天员的体重、尿液、血液等进行检查,分析食谱的优劣,最终确定上天的食谱。 在航天城的一项调查问卷中,最受航天员们青睐的菜是什么?结果出乎意料,竟然是榨菜。食谱会兼顾航天员的个人口味,并根据男女性别特点有所区别。当然,这 并不意味着,航天员可以自选食谱。据航天食品专家介绍,神九任务基本上男女食谱都一样,这次神十会有所差异。 神九任务时,破天荒地推出了七大类、七十余种食品。一年后,仅有十多种食品得以保留,神十的食品种类已扩展到88种之多。 中国航天食品的研制,要为未来的空间站建设而从长计议,太空的食品,也是人类探索太空计划的一部分。 嘴角潜伏风险 食品残渣一旦进入航天员的呼吸道、耳鼻和眼睛等器官,在微重力环境下,很可能造成致命的伤害。 “主食:什锦炒饭。副食:干烧杏鲍菇、雪菜肉丝、榨菜、叉烧酱。饮料:浓香奶茶。”2012年6月20日,这是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三位神九航天员享用的第 一顿太空早餐。
张嘴吃饭,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动作,这是地面上,航天员却要反复演练。 “如果有水珠在饮水时不小心跑出来,它也不会洒落,而是在空中飘浮,可以把液体做成长条、圆环等各种形状,如果不给它外力,它会在自身张力作用下形成一个 非常圆的球。”对于天上生活的描述,中国首位太空人杨利伟颇具艺术美感。 然而,如果航天食品打开以后散了或者四处飞舞,这是个很危险的举动。食品残渣一旦进入航天员的呼吸道、耳鼻和眼睛等器官,在微重力环境下,很可能造成致命 的伤害。饮水时,航天员也要小心溜出来的水珠,进入仪表仪器会导致短路等故障。 正因为担忧碎屑带来的伤害,在人类进入太空的初期,航天员采取的都是“嘴对嘴”的进食方式,把液体或半固体的食品装在类似牙膏管的容器内,进食时,航天员 通过一根导管将食品直接挤入口腔,这种食品的味道可想而知。 不过,为了降服这些调皮的碎屑、水珠,神十生活舱内设有“捕捉器”,犹如童话中万能的伏魔瓶,能够及时把飞舞的精灵抓回来。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东方一号”飞船进入太空,航天员加加林的任务之一就是进食试验。当时,航天专家担心,在失重状态下吞咽不仅很困难,食物还 会卡在喉咙处,进而危及性命。 今天看来,这似乎显得杞人忧天,但太空就餐依旧要讲究技巧。杨利伟就竭力避免“煮熟的鸭子飞了”和送到嘴边的肉吃不着,“吃东西都得闭着嘴,因为失重,所 有东西都会飘,嘴里的食物也随时可能飘出来”。
2003年,神五飞行恰逢中秋节,在吃特制的月饼时,杨利伟还发明了一个小游戏,把小月饼一个个扔起来,让它们漂浮着,排成一列,之后按顺序逐个吃掉。 仅仅依靠乐趣,不足以提振航天员的食欲,航天员置身其中的不是天堂,而是一个充满噪声、振动、辐射、失去了大气层保护的环境。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研究发现,在失重环境中,由于体液上涌,鼻腔充血,唾液分泌也会发生变化,这直接导致味觉神经钝化。同时,肌肉萎缩、骨质丢失、航天 性贫血和肠道微生态紊乱。在进入航天器的头几天里,空间运动病发病率高达40%,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食欲下降或丧失。 技术在不断进步,太空就餐的物理风险逐渐弱化,配合温暖的“老味道”逐渐进入菜谱,新的风险又随之来临,这被业界称为航天食品的“卫生安全”。 中国航天员中心“从未指定过任何航天食品” 转基因食品自然也被各国排斥在航天食品名录之外。 航天的使命是探索未知的世界,航天食品走的却是相反的逻辑——拒绝一切不确定性的因素:农药残留以及抗生素等是必不可少的检测项目,转基因食品、外资企业 的产品一概不会进入这份采购名录。 当下,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吃顿放心饭”,成为很多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太空也不例外。 航天食品专家很苦恼:航天食品的采购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在“最后一方净土”的南极,都能在企鹅体内发现“敌敌畏”等农药残留。 在食品安全频亮红灯之时,航天食品的采购更为严苛。在采购过程中,农药兽药残留、致病菌、有害毒素……一概被排斥在航天城的大门之外,骨、刺等不可使用部 分绝不能进入航天食品。
以牛奶为例,在中国北方某地的一片牧场上,从几十头奶牛中,选出的几头“航天牛”显得精神十足、皮毛光亮,一个月前它们就被隔离饲养,这样有足够的时间让 奶牛把体内潜在的毒素充分分解排泄。 航天员食用牛奶必须经过养殖基地卫生人员、发射中心防疫部门、航天员中心医监医保部门的三级把关,确保牛奶的比重、酸碱度、蛋白含量都符合标准,才能供应 给航天员。 同样,航天员食用的鱼也来自一片天然的水域。据报道,这里不会有燃油船只的污染,鲤鱼、草鱼、鲢鱼等鱼种完全是自然生长,食用草籽,不会投放任何人工饲 料,捕捞出水后,这些鱼要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 雅鲁藏布江谷地被认为是为数不多远离污染的净土,然而,这里地处高海拔地区却出产不了多少食品。航天食品的采购,注定必须走社会化的采购之路。 “想从一家企业购买几十公斤食品原料,通常会先买来一点进行测试,符合标准,才会大批量地采购。”一位营养与食品卫生专家介绍。 不过,这一切都是在保密状态下进行,企业本身也不会被告知,它们的产品将被用作航天食品。 历经十多年的反复筛选、分析、测试,航天城的食品部门已形成了一份“航天食品原材料供应商名录”。为确保万无一失,这项名录随时处于更新和淘汰之中。自 然,这份名录也是保密的,中国航天员中心坦承“从未指定过任何航天食品”。 “让航天员像在地面一样饮食” 科研人员希望那些特殊包装的中国菜肴,能刺激航天员像一个普通人那样怀念人间的烟火。 神十的食品种类,为何要扩展到88种之多? 多位航天营养与食品专家表示,这是“要让航天员像在地面上一样饮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专家的目标显然是更遥远的梦想——星际旅行。 美味往往与团聚相遇,这是中国人对吃所富含的特有文化内涵之一。 受到运载火箭推力的限制,航天器的载重和空间是有限的,这注定航天食品是按克计算,而体积则按立方厘米来统计。“如发现胀袋请勿食用”,航天食品包装上不 会标明这一条,航天器上不可能储存更多的食品。 水必不可少,使用量也最大。神十飞船里设有水箱,航天员饮用时可以直接从中取水。 航天营养与食品科研的挑战,还来自模拟失重环境的难度。迄今,最专业的试验来自美国航天生物医学研究所Smith小组,他们对11名航天员(9男2女)进 行了系统的营养状态评价,获得了对长期飞行航天员营养评价最全面的数据。 在中国,更为经济可行的模式是动物试验。因此,大鼠成为实验室里的常客——它们的尾巴被吊起来,头向下,前肢着地,与地面呈30度角,这可以一定程度上模 拟出太空失重状态。当然,使用飞机做抛物线飞行也能够产生数十秒的失重状态,成本不但高昂,而且只适合研究即刻的生理反应。 中国实现载人航天是在2003年秋天,鲜为人知的是,对航天营养与食品的研究却可以追溯到1968年4月。当时,受美苏太空竞赛的刺激,中国宇宙医学研究 所悄悄成立。其间,该所较成功的科研项目是对一只小老鼠的试验:在一个狭小的生物舱内,这只老鼠成功存活了好多天,最终因为供气阀门堵塞,试验老鼠死掉。 中国善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以举国之力攻关载人航天技术,上海益民食品厂就曾承担过不少航天食品科研项目。时至今日,在中国农业 大学依旧保留着一排古色古香的建筑,那是当年建设起来的航天食品实验室,很多设备至今仍在使用之中。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也对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倾注了心血。据钱学森传记透露,他不仅亲自到宇宙医学研究所讲学,还亲自邀请运动员培训人员前来讲课,这些 职业被认为与航天员的培训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真正意义上对航天食品的大规模研究始于“921”项目。1992年,中央正式批准代号为“921”的载人航天工程项目。在此后的三年间,中国航天中心食品 与营养研究室开始大批招人,三年内就招了四五百名大学生和研究生。 一名业内人士介绍,中国航天工程大致分为三步走,把航天员安全送入近地轨道并返回地面是第一步,这已在神五、神六中实现目标。当前,正处于第二步第一阶段 的尾期,也就是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限制,完成飞行器交会对接。未来的目标是建立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科学饮食,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 6月12日,正好是端午节,在神十轨道舱内,女航天员王亚平吃完粽子后,向摄像头展示粽叶,男航天员张晓光则将这一景象摄入镜头。那些特殊包装的中国饮 食,已经超越了每一种食材的生长季节、营养价值,科研人员希望那些特制的美味,刺激航天员像一个普通人那样怀念人间的烟火。
相关新闻